Subscribe

RSS Feed (xml)

Powered By

Powered by Blogger

2015年9月4日星期五

昔日香港 -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

筆者對啟德機場的回憶
        筆者兒時, 對啟德機場最有印象的地方只有離境和入境大堂,到現在我還記得接機大堂的畫面,大堂裏有一條微鈄的通道,兩旁站著心急如焚的接機者,有些接機者還舉起寫上他們朋友或親友的名字的紙牌,大堂航班表的「嗒嗒」聲跟接機人士的歡樂聲交集,當年出國,一般很久才會回來,所以重聚時大家都特別激動,而且都是全家人出動接機,氣氛很好。

        那邊廂的離境大堂,卻是另一番風景。不似得現在一年動輒去幾次旅行,當年出國打工或留學,一般只會學滿師才回來,加上通訊設備不普及,離別時分外不捨得,今天的赤鱲角機場再難見此場面。

名稱起源
        啟德是以兩名商人-何啟爵士及區德先生的名字命名。他們曾成立一家公司,從事在九龍灣填海發展住屋計劃。該公司後來不幸倒閉,這幅填海土地亦因而空置。政府其後認定這幅土地適宜用作機場,首次有紀錄的飛行便在一九二五年農曆新年元旦在啟德進行。

降落啟德「13/31」跑道對機師的挑戰
       啟德機場只有一條伸入維多利亞港內的跑道,在九龍灣填海而成。飛機升降方向分別為136°及316°,所以名為「13跑道」及「31跑道」。

       13/31跑道曾多次加長,機場關閉前長度為3390米。在跑道與東面觀塘之間有一條狹窄的水道相隔,而跑道的盡頭就是高山和民居(最接近民居的垂直距離約300英尺)。機師在降落時,看到格仔山上的巨型方格,就要把飛機轉向,準備降落。由於地理環境的局限,令飛機升降啟德頗具挑戰性,再加上機場附近因山多而經常出現風切變,使啟德機場有「世界十大危險機場」之稱。

       獨特的降落方式和機場的特殊環境,讓啟德機場的13跑道世界知名。在13跑道著陸對機師來說是與別不同及頗具挑戰性;而對乘客來說,這亦可算是頗為刺激的體驗。

啟德機場的成就
        1996年,啟德機場踏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共處理2950萬名國際旅客和156萬噸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在國際客運量方面,佔全球最繁忙機場的第三位﹔而在國際貨運吞吐量方面,更超越東京成田機場,成為全球之冠。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的全貌。(相片來源: xinhuanet.com)


格仔山 (Checkerboard Hill),原名九龍仔山,又稱雷達山,現在是九龍仔公園內的一座小山丘。當飛機準備降落在啟德13/31跑道時,機師看見格仔山,就是要轉彎飛入跑道的時候。圖中所見,是國泰航機抵港時轉彎的情境。(相片來源: popd.hk)


1998 年全景攝影的照片,可見九龍仔山(即格仔山)、獅子山、白鶴山、九龍城及啓德機場等,一架客機正降落啓德跑道。(相片來源: popd.hk)


生活在機場附近的居民早已經習慣了飛機升降所帶來的嘈音,圖中可以看到一位小女孩在天台上做功課的時候,有一架客機經過。(相片來源: Greg Girard 的相簿)


啟德國際機場興建在民居裏,當飛機降落時,飛機十分貼近民居大廈天台,幸好由機場建立到關閉,並沒有發生嚴重空難。(相片來源: xinhuanet.com)


(相片來源: takungpao.com)

        啟德機場地理環境特殊,飛機升降在此並不容易,然而在此發生的嚴重意外極少。除了因為飛機場管理得宜外,亦因為飛機師都視在啟德機場升降為特別挑戰而加倍留心。航空公司對在香港起降的飛機師的要求亦特別嚴格,只會交由具備足夠經驗的飛機師擔任。部分航空公司更會要求飛機師事先在飛行模擬器加倍訓練,以熟習啟德機場的環境。


1993年11月4日,一架中華航空605號班機波音747-400客機,在颱風中降落時衝出13跑道,衝入海中,造成23人受傷。(相片來源: AIRLINERS.NET, Lee Collins)


完成歷史任務
        1998年7月5日晚上,香港啟德國際機場終於結束73年的歷史任務。最後一班航機飛離啟德國際機場後,機場的搬遷計劃全速進行,所有停泊在啟德國際機場飛機全部飛往赤鱲角機場。當所有飛機都離開了啟德國際機場後,當時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及民航處處長施高理 (Richard Siegel) 在啟德國際機場控制塔內主持了機場跑道關燈儀式。1時17分,處長施高理以「Goodbye Kai Tak, and thank you! (再見了啟德,謝謝你!)」作告別之話,按動按鈕熄滅跑道全部燈光,正式替啟德國際機場歷史畫上句號。

        7月10日,原為保障啟德國際機場航道安全而訂立的建築物高度限制正式撤銷,九龍區的建築物高度不再受到限制。


        今時今日的啟德機場原址,已經改變成為啟德郵輪碼頭,繼續為香港市民服務,而昔日的啟德機場,將會永遠永遠留在每一位香港市民的心裏,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2015年8月25日星期二

昔日香港 - 荔園

        對於60後到80後長大的孩子來說,荔園這個地方應該都不會陌生,筆者雖然家境不是富有,每逄大時大節都只能在香港渡過,沒有出港去旅行的機會,但每年都總到荔園一次到二次遊玩,而每逢農曆新年也時必到的地方,可見當時荔園適合低至中高收入家庭的假日消閒好去處。

        荔園全名是「荔園遊樂場」,原名「荔枝園」,其後改名稱為「荔園」,於1949年4月16日開業,當時號稱「南中國唯一近代巨型遊樂場」。荔園是由蔣伯英先生所創立,後來再由邱德根先生接手。荔園除了體育設施外還新增了大量遊樂元素,例如多種新式的機動遊戲,摩天輪、過山車、騰空飛艇、碰碰車、碰碰船等;此外還有百多檔攤位遊戲,以及一間『鬼屋』。遊樂場還設有海鮮餐館,商場,劇院,水上舞廳等設施。由此可見荔園現在是一個包娛樂,運動,遊樂於一身的多元化的遊樂場。
荔園正門口

        1952年荔園動物園開幕,又稱「萬牲園」,動物園初期引進的動物有老虎、獅子、袋鼠及狸貓等等。雖然動物品種單調,但引遊客的鎮園之寶大象天奴莫屬。據說全盛時期,賣生果給遊人餵天奴的小販,每月可賺取2,000-3,000元,由此可見動物園為荔園帶來可觀的盈利。


動物園入口

大象天奴


        1961 年,與蔣伯英同鄉的邱德根就大約以150 萬元接手荔園,並且帶領著荔園走過全盛時期。從邱德根先生過去的訪談中可知他接手的原因是為了讓廣大市民有一個娛樂的場所,因為他認為:「娛樂,人一定需要的。那時在香港大家的環境普通,剛出來香港的人也剛剛夠生活,都沒有娛樂。


所以邱德根先生為了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給市民,當他入主荔園後即進行改革,首先是改善場地。他注意到遊人進場時鞋子光亮清潔,離場時卻沾滿泥沙塵土,於是將原始的泥沙地台,部份鋪上鋼筋水泥,部份鋪蓋紅磚,吸收陽光,降低熱度。並把阻路的樹木移走,加濶通道,另一方面在空曠地方加種樹木,普植花草,綠化環境。這樣一改,遊客暴增一倍,新荔園不出三個月,又重現生氣。而在第二年 (1963 年)也改善全園地下去水系統,用鋼筋水泥建築代替木板建築。

        同時邱德根先生又增加了新機動遊戲及其他娛樂項目,原來荔園動物園裏有很多動物都是由邱德根先生在外國親自挑選的,正因為邱德根先生對荔園的親力親為和對遊人的體貼入微。終能使荔園達到空前絕後的全盛時期。

         60 年代,香港的經濟逐漸起飛,但仍缺少讓市民大眾娛樂的場所,所以荔園幾乎成為香港市民一定會去的地方。對於全盛時期的荔園,其盈利為邱德根提供了發展其他生意的本錢,例如後來興建的宋城。根據邱本人透露:1960年代荔園一年的現金收入,足夠年拍電影11-12 套的週轉而在客流量方面,1963 年的荔園也創下300 萬人次的入場紀錄。其生意火爆情況邱德根先生敘述:「年初一時旋轉木馬不停的在轉…而玩摩天輪(的人)排到晚上12 點都不願意離開。」由此可見荔園裡人頭湧湧的盛況。


宋城 - 是仿古城樓,仿照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街景,內有盛裝出巡,街頭賣藝,茶館小吃等等......


宋城裡的佈置


恐龍屋及飄雪樂園


飄雪樂園更是當時香港獨一無二的樂園


子彈火車


小飛象


海盜船


鬼屋


旋轉木馬


叮叮船


掟階磚 - 拋出硬幣在階磚上,並且不「擲界」便可嬴得香口膠!


荔園劇場成為不少殿堂級藝人的搖籃,相中是樂壇天后 - 梅艷芳小姐


1989年2月, 大象天奴因不幸患上急性肺炎而人道毀滅。

        荔園於1949 年正式開幕,前期一直是港人假日必到的遊樂場,可惜「創業難,守業更難」,至1965 年起,荔園便開始出現競爭力的問題,加上香港人生活質素提升,荔園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娛樂需要,後期港英政府更要求收回土地作發展用途,種種因素最終令荔園於1997 年3 月31 日結業。

        1970 年代,香港娛樂事業發達,遊樂場及其他娛樂場所相繼開張,也意味著荔園會出現競爭對手。1965 年,啟德遊樂場正式開幕,亦是與荔園同屬九龍區的遊樂場,可惜因空氣污染及經營不善等因素而在82年結業。雖然荔園的生意有因啟德遊樂場的開幕而受輕微打擊但啟德遊樂場已成為荔園競爭對手的先例。荔園新項目「宋城」雖然在1961 年落成,為荔園增添一點新樂趣,可惜在1977 年,海洋公園的出現成為荔園一大強敵,荔園的生意亦從此走下坡,海洋公園卻成為現時香港首屈一指的大型國際遊樂場。於1977 年開幕的海洋公園最初以海洋動物為主題,它的設施新穎,例如有海洋館,還有架空纜車和客種各樣的機動遊戲,並之以海洋為題是全港獨有的,另外海洋公園的其中一個宗旨是協助保育野生動物生態及增進大眾對這方面的瞭解。讓遊客在遊樂之餘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所以在開幕後的半年內,海洋公園已經有超過131 萬入場人次,於1979 年更引入殺人鯨「海威」,是比荔園的陸生動物「天奴」更能帶給香港人新鮮感。海洋公園其後更增設其他先進機動遊戲及野生動物表演,比荔園更新鮮和更能夠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因此它在各個方面都肯定比荔園吸引。由此可見,荔園缺乏新意念吸引遊人的同時,面對著海洋公園的競爭下,生意自然會大不如前,成為荔園結業的原因之一。


        經營接近半個世紀,陪伴著戰後香港市民的荔園,在競爭力出現、香港人生活質素提升,以及政府要求收回土地發展等因素,都促使荔園在1997 年3月31 日宣告結業。

由於經營困難,加上受同業海洋公園的競爭對手影響,荔園動物園於1993年7月31日關閉


1997年3月31日,荔園正式結業,上圖是結業後,園內一頹垣敗瓦,滿目蒼涼,與往日人山人海的景況形成強烈對比。


今天荔園這塊土地已經讓私人發展商興建私人住宅,昔日人們對荔園的回憶就只能在腦海及透過相片來回味了!

更多有關荔園的相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ilovehk/albums/72157655363899424/